劉秋兒就讀復興美工時,一次和友人到野柳寫生,在閒晃亂逛的過程裡,意外發現一具屍體。事隔數十年友人憶起這件「奇遇」時說到:「老師說要走和別人不一樣的路,他就是不按觀光路線走」,此言亦呼應了劉秋兒另類的思考和創作路徑。

他在「勞動藝術」計畫中提出「放棄以經濟價值為目的的身心勞動」、「只為喜歡而做」等主張;執行「行走的學校」計畫的5年裡,他號召用腳底認識高雄在地,率隊繞行高雄港、找尋12條另類探索城市的路徑、甚至野渡高屏溪等,讓民眾擁有參與社會觀察記錄的權力,也匯聚庶民口述檔案庫。

if (typeof(ONEAD) !== "undefined"){ONEAD.cmd = ONEAD.cmd || [];ONEAD.cmd.push(function(){ONEAD_slot('div-inread-ad', 'inread');});} 劉秋兒也積極參與搶救老高雄的文化歷史和土地正義等社會運動,如譴責市政府強徵高雄舢舨船,在抗議哈瑪星打狗驛車站拆除運動中,每周末在當地代天宮廣場開講3個月,喚起居民意識,劉秋兒稱之為「在地觀察,就地抵抗」。

「古代文人的紙鎮多用石頭,那是權力的象徵,紙亂飛就用石頭壓住」,劉秋兒再詮釋他繪畫中常見的石頭,無論是藝術或現實生活,他總是找尋公義所在,「台灣曾經歷豬狗不如的辛酸殖民,如何面對被殖民的遺虛、還原本體,是我們要ACER思考的」,劉秋兒如是說。A4AC3094798CC568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ACER
    全站熱搜

    lgo40hc05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